宋仁宗的曹皇后在历史上评价很高,受到朝中百官的拥戴,被认为是"一代贤后"。然而她却不受宋仁宗喜爱,宋仁宗也多次谋求废掉曹皇后,改立张贵妃为皇后。因此虽然曹皇后贵为后宫之主,日子却过得战战兢兢,对张贵妃很多僭越的行为都要容忍。即便如此,宋仁宗也不太待见曹皇后,两人的矛盾极多。在宋仁宗病重期间,这个矛盾终于彻底爆发。当时宋仁宗整日高呼曹皇后与宦官张茂则谋逆,引得朝野震惊,局面无法收拾。虽然宰相文彦博以宋仁宗病重造成语无伦次为由搪塞过去,但却也引发了不小的政治动荡。
史书上对这个事情记载得极为简略,仿佛文彦博搪塞群臣的理由就是事实。但有心人看来,这完全是堵天下之口的说法,背后肯定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。事情发生在至和三年,当时宋仁宗正在紫宸殿接见契丹使者,毫无征兆的突然发病。他手舞足蹈,口出涎水,语无伦次,在契丹使者面前大失体统。文彦博当时搪塞契丹使者的说法时,宋仁宗饮酒过量,宿醉未醒。然后宋仁宗的病情不断加重,整日高呼"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"等荒唐言语,使得朝野感到震惊。张茂则也因此差点自杀以证清白,曹皇后更不敢再接近宋仁宗的寝宫。
而这个事情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,甚至还传出张茂则与曹皇后有私情的花边新闻,以至于现代影视剧的改编和某些自媒体都不放过这种说法。真的是因为张茂则和曹皇后有什么私情被宋仁宗发现,才导致宋仁宗如此高呼吗?从历史上曹皇后的表现来看,显然是不大可能的。曹皇后长得并不漂亮,而且有些古板,这样的女人对宦官能有什么私情?虽然事后张茂则被外放出宫,但也是加官进爵,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迫害,而且活到八十岁的高龄。很显然民间主观臆测的私情是根本不存在的,否则这种丑闻的男主角岂能活得长久?
然而从当时的一些历史记载来看,宋仁宗的高呼也并非空穴来风。在很多史料的细节中,可以看到隐藏在宋仁宗病重事件背后的阴谋,而这个阴谋无异于谋大逆。当时宋仁宗在朝堂发病,而且是在接见契丹使者的重要场合发疯,是非常蹊跷的事情。在此之前宋仁宗一直很正常,并没有大病。而两个月后他病愈重新执政,然后又生龙活虎的当了八年皇帝。这期间他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病症,史书上也对这次发病的原因含糊记载,这显然是很不合情理的实情。仅仅从病症本身来看,这里就存在很大疑点,并不排除他装病的可能。
在宋仁宗病重期间,朝廷的政务都由文彦博为首的政事堂代理,但朝臣们的表现却有些奇怪。先是文彦博带着刘沆、富弼开启大庆殿,除了设醮祈祷外,还在偏殿的小屋中轮流值守,直到宋仁宗病愈。然后文彦博以宰相身份逼迫内侍史志聪,让他向政事堂禀报宋仁宗的病情。宋仁宗病重时夜间让宫人关闭宫殿大门,却被张茂则所阻挡。宋仁宗病重期间,权知开封府王素禀报禁军都虞侯要谋反,文彦博却叫来都指挥使许怀德,强行把这个事情压了下去。最后这个事情不了了之,反而报信的禁卫被刘沆处斩。
上述的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合乎情理的,而且非常让人可疑。比如文彦博要了解宋仁宗的健康状况,不去找太医,却逼迫内侍。这到底是关心宋仁宗的病情,还是怀疑宋仁宗装病?文彦博带着朝廷重臣住到宋仁宗隔壁,理由是如果宋仁宗驾崩,便由宰相出面收拾残局。实际上宋仁宗的病症似乎并不重,不但太医记录里没有病危的文字,而且宋仁宗还能在宫殿中高呼"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",这显然不像是即将去世的人。张茂则阻挡宋仁宗关闭殿门,理由是关闭殿门会让外人怀疑。外人是谁?他们能怀疑什么?
最蹊跷的要数王素禀报的禁军都虞侯谋反案,这个案子不但被文彦博压下,甚至处理案子的刘沆都在杀人灭口。一开始刘沆要去审理这个案子,结果被文彦博阻止。然后文彦博找来禁军都指挥使许怀德,让他承诺这个都虞侯不会造反。最后刘沆也没去查都虞侯,反而把向王素报信的禁军给斩了。虽然对外说是禁军之间的私人仇恨导致诬陷,但也没个确切说法。而且这种谋反的案子连立案程序都不走,直接凭着许怀德的一家之言便杀人,这也太草率了。文彦博、刘沆身为宰相,处理谋反这么大的案子,为何如此着急草率?
从上述的分析来看,很显然里面藏着不少不可告人的阴谋,而阴谋的主使者必然是文彦博。什么阴谋呢?在查阅大量史料后,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逐渐浮出水面。这是又是一场文官集团与宋仁宗的政治斗争,这次斗争的目标是立储。是因文官集团逼迫宋仁宗立皇太子,而引发的政治动荡。
宋仁宗子嗣困难,生了几个儿子都早早夭折,所以皇太子人选长期悬而未决。在宋仁宗亲政不久,当时的文官集团便推动议题,将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送入宫中,让曹皇后养育,目的是过继给宋仁宗当太子。后来豫王赵昕出世后,宋仁宗有了亲生儿子,又把赵宗实送回出宫。
可豫王赵昕没几年就夭折了,宋仁宗立太子的打算落空。于是文官们又开始上书逼宋仁宗立储,而宋仁宗则根本不想立别人的儿子为皇太子,所以找各种理由推脱。于是宋仁宗和文官集团之间开始了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斗争,而这次发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。面对文官们的不断施压,宋仁宗找各种理由拖,目的是要亲自生个儿子。但他运气的确很背,生的儿子都死了,生的女儿却养活了好几个。他最爱的张贵妃也只给他生了三个女儿,根本无法缓解这方面的压力。张贵妃死后,宋仁宗后宫空虚,于是文官们加紧了对立储的政治攻势。
宋仁宗在紫宸殿发疯,而且选择契丹使者觐见的时候,目的就是借契丹人的口将病重的消息传出去,否则文官们会封锁消息,暗箱操作。他同时用病重为理由,暂停处理政务,借此向文彦博等人施压。没有皇帝的签字画押,政事堂的圣旨发不出去,文彦博等人将面对全国各地方州府县官员的压力。文彦博看穿了宋仁宗的把戏,干脆带着人住到皇帝寝宫隔壁逼宫,双方陷入对峙状态。但是文彦博不仅有明枪,还有暗箭。他除了明面上向皇帝施压以外,还暗中派了富弼与曹皇后商量立赵宗实为皇太子的事情,而居中联络的就是张茂则。
宋仁宗高呼"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",就是因为发现了这招暗棋,干脆将其捅破,以此逼文彦博收手。如果文彦博处理不当,张茂则被逼自杀,曹皇后说不清楚,那政事堂的宰相们必然被群起而攻之。而曹皇后在这种流言蜚语之下,也坐不稳后宫,宋仁宗也就找到废后的理由了。
文彦博和富弼的暗棋很阴险,这与当初寇准和周怀政密谋拥立赵祯,废除刘娥,让宋真宗当太上皇的手段异曲同工。很显然他们就是要借机拥立赵宗实为太子,然后让其登基称帝,把宋仁宗架空成太上皇。到时候就算宋仁宗宣布病愈复出,也无法重新执掌朝政,朝廷就成了新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天下。
然而宋仁宗也有自己的人,富弼和曹皇后的秘密交往并没有瞒住。宋仁宗不但公开戳破这层窗户纸,而且把消息传到了宫外,准备让禁军都虞侯调集军队平乱。如果文彦博、富弼等人真要做谋逆的事情,禁军必然有所行动。然而禁军行动不隐秘,被一些禁军卫士泄露出去,惊动了权知开封府的王素,被误认为是禁军要谋反。文彦博招禁军都指挥使许怀德入宫,既是为了平息这个乱子,也是与军队在口头上达成协议。双方的协议很简单,只要文彦博、富弼等人不逼宫,那禁军就不动,具体怎么处理还是以皇帝意志为准。
这场政治斗争以宋仁宗的胜利而告终,文彦博等人欲借机逼迫宋仁宗立太子的事情也鸡飞蛋打。事情之后张茂则被外放,曹皇后不轻易主动接近宋仁宗寝宫,宫中的文官势力也不敢再轻举妄动。赵宗实也被文官的举动吓了一跳,再也不敢答应立储的事情。只是禁军几个卫士比较倒霉,被刘沆杀了灭口。此后的七年时间内,文官都不敢强行逼宋仁宗立储。直到宋仁宗弥留之际,赵宗实才得以进宫。由此可见,文彦博、富弼这些道貌岸然的文官们完全利欲熏心,其野心之大,心肠之险恶,性情之奸诈,手段之卑鄙,可见一斑。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。